機械綠蚱蜢\台灣的變形金剛
文、攝影\李清志
日本建築師渡邊誠在東京曾經設計了一座造型像機械怪獸的建築,這座建築其實是「青山製圖學校」的校舍,日本建築師會設計出機械怪獸建築,並不令人奇怪,因為日本戰後出生的建築師,小時候多受到科幻怪獸電影影響,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。
不過台灣也出現了一座機械怪獸建築,並且頗受各方的注目,這座位於三峽的奇特建築,因為就位於前往大板根森林遊樂區的公路邊,在建築物上方停歇著一隻巨大的綠色機械蚱蜢,其建築型態與氣勢,好像準備一躍而起,跳向溪谷對岸的感覺。
這座綠色機械蚱蜢建築是春暉啟能中心,機構建築物上方的結構物,以鋼骨、金屬板材料為主,機能上則為機構的餐廳或咖啡館,特色十足的建築造型為原本枯燥的機構建築增添許多趣味性。
關於機械建築型態,歐美有所謂的「高科技風格建築」(Hi-Tech Style Architecture),他們服膺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名言:「建築是居住的機器」,以一種設計機器的精神來設計建築,因此其建築物本身不僅造型像機器,也能像機器一般具有移動或轉動的功能,甚至可以輕易拆卸、裝置。香港的匯豐銀行大樓即是高科技風格建築,其建築材料分別在世界上23個國家製造,最後運到香港組裝,竟然可以分毫不差,正如機器的精準要求一般。
雖然高科技風格建築內有許多機械裝置,比如說太陽能版、洗窗機等都可以以電腦操控動作,但是這些機械建築想成為「變形金剛」,自由變身移動,卻還是很困難。日本的機械建築在造型上比較像機械怪獸,不過卻無法有機械自由動作的特性,充其量只是有機械怪獸的外殼而已,因此西方建築評論家稱日本這些機械怪獸建築是「死科技建築」(Dead-Tech Style Architecture)。
台灣的綠色機械蚱蜢也比較像是「死科技建築」,徒有其機械怪獸外表,卻無法真正自由行動;不過單單有著奇特的建築造型,已經叫台灣民眾感到雀躍不已了!台灣電腦科技業十分發達,實在應該深入研究機械怪獸的製造,讓未來這種機械怪獸建築不再只是靜態的停在固定地點,而能像變形金剛一般,改變造型、四處移動。